從開幕音樂會上西方經典的博大魅力,到閉幕音樂會上東西文化對話的深遠回響,10月24日,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圓滿落下大幕。圍繞“未來傳統·剎那新聲”的主題,今年,北京國際音樂節廣邀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位藝術家,聚焦古典音樂與現代創作、東方音樂語匯與西方藝術形式的融合,11場演出、14場大師課、青少年展演等多元豐富的活動遍布全城、多面聯動,點亮了金秋北京流動的音樂風景。
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音樂會
阿爾班·貝爾格三幕歌劇《沃采克》中國首演
《刻在森林的海》世界首演
音樂會版亨德爾歌劇《里納爾多》中國首演
■“中國概念”華彩綻放
植根中國北京的國際音樂節,應以怎樣的態度關注腳下這片土地?2002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首次提出“中國概念”,致力于推動中國聲音走向世界。20多年來,一部部中國作品、一位位中國音樂家在這里被世界聆聽、看見。今年,“中國概念”的內涵和版圖繼續拓展,3部帶有鮮明中國烙印的作品接連亮相:北京國際音樂節與美國林肯中心聯合委約普利策音樂獎得主、華人作曲家杜韻創作的音樂劇場《刻在森林的海》,把目光溫柔投向我國最后一個被官方認定的民族——基諾族,在新穎和諧的音響敘事中探索全球化時代守護文化多樣性的藝術范本;華人作曲家黃若的新作《浮聲之城》以“城市漫游體驗版”與“現場交響版”上演,展現了人與城市、與他人、與聲音之間的多維關系;“95后”作曲家梁皓一把美味佳肴、鍋碗瓢盆寫進《中國廚房——味覺的盛宴》,把市井煙火融入交響樂語匯。
在為中國作品搭建展示平臺的同時,北京國際音樂節始終毫無保留地支持中國音樂家站在聚光燈下。開幕音樂會上,奏響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的張昊辰與北京國際音樂節情緣深厚,昔年,從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捧回金獎后,他回國的第一場演出便落地于北京國際音樂節;天壇公園神樂署里,鋼琴家孟華嬰、大提琴家王天佑作為今年“青鳥計劃@BMF”的主角,由大提琴大師王健、上海四重奏、上海交響樂團大提琴家朱琳護航登臺;青年鋼琴家安天旭與鋼琴大師“普神”米哈伊爾·普萊特涅夫共演雙鋼琴協奏曲《瑞士幻想曲》,亮出了當代中國演奏家的水準;與此同時,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合唱團、北京愛樂合唱團、上海音樂學院合唱團等國內藝術團體也以堅實的藝術品質印證了中國交響藝術的飛躍進步。
■“首演”版圖繼續拓展
填補中國音樂的“首演”空白,是立足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一向承擔的藝術使命,據統計,自1998年創辦至今,音樂節的各類“首演”作品已達近80部。今年,《刻在森林的海》與《浮聲之城》分別在音樂節完成世界和亞洲首演,兩部中國首演的歌劇更是鮮明亮出了音樂節“歌劇拓荒者”的閃耀名片。
亨德爾的歌劇杰作《里納爾多》問世于三個世紀前,唱段“讓我痛哭吧”流傳不衰,今年,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上,這段經典詠嘆不再以片段的形式呈現,而是成為歌劇《里納爾多》連貫敘事的一環——英國協奏團搭檔多位國際聲樂藝術家,帶來了完整音樂會版《里納爾多》的中國首演;貝爾格歌劇《沃采克》則跨越至20世紀現代歌劇的開端,指揮大師夏爾·迪圖瓦執棒,比利時弗蘭德斯歌劇及芭蕾舞劇院制作的全新舞臺版《沃采克》在中國首次重磅上演,全白極簡的舞臺、張力十足的顏色沖突、嬗變靈動的無調性旋律把這部作品的批判精神揮灑得淋漓盡致。
在過往的28年間,憑借超過60部中外歌劇的高水準呈現,北京國際音樂節打造出中國乃至亞洲地區最具藝術水準和前瞻性的歌劇表演舞臺。正如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所說:“回顧音樂節的歌劇之路,我們最欣慰的成績就是通過大量的劇目種類,讓觀眾得到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觀賞機會,提升了藝術的品質和拓展了藝術的可觸摸空間。”
■ 全城共享活力無限
舞臺之外,“演藝+”撬動的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方興未艾,今年,北京國際音樂節與北京這座城市的互動越發緊密、鮮活。
圍繞《浮聲之城》展開5條環繞國家大劇院的城市漫游路線,把愛樂者帶進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跟著音樂去旅行”品牌將音樂演出與北京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有機聯動,開發了獨具特色的音樂主題文創產品;在多個熱門商圈,觀眾憑音樂節票根可享“吃住行玩”專項優惠,整體活動覆蓋600余家商戶及30余家酒店,助力音樂藝術深度融入城市消費場景。
此外,于北京音樂產業園舉辦的青少年樂團展演集結了全國32支青少年樂團,讓整座園區變身國慶假期的音樂市集;英國廣播公司愛樂樂團俯身為小朋友們演奏,《龜兔賽跑》等寓言故事化作弓弦間的雀躍音符,讓音樂浸潤顆顆童心;吉爾·沙漢姆、伊爾迪科·科姆洛西兩位名家走進中央音樂學院,與意氣風發的青年學子面對面交流;安天旭在中信大廈觸碰琴鍵,婉轉琴音通過廣播電波流淌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從有穹頂的劇場到無門檻的街巷,從“骨灰級”樂迷到每一個、每一瞬可能被音樂觸動的人,全城共享、全民共享的北京國際音樂節,探索著藝術與城市的無限可能。(文/高倩)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