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之翼承載人文想象,“三體日”將“文明信號”傳向全球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2025年10月21日,三體IP全球獨家版權方三體宇宙發(fā)起年度粉絲活動“三體日”,并在10月30日至11月2日,聯合清華大學業(yè)余電臺BY1QH、北京郵電大學業(yè)余電臺BY1BY與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阿斯圖友誼號衛(wèi)星BJ1CR/RS64S,共同發(fā)起“三體日——文明信號征集”活動。
活動中選出的15個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大眾創(chuàng)意內容,通過三所高校的無線電臺,將來自中國年輕人面對人類未來和宇宙文明的多元化思考以無線電信號形式傳向全球。截至目前,全球4大洲、10余個國家的數千名三體粉絲和無線電愛好者,已成功接收到電波信號。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從紅岸基地到阿斯圖友誼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三體日”是由《三體》作者劉慈欣和三體宇宙共同發(fā)起,通過舉辦線上線下系列主題活動,聯動三體IP影視內容主創(chuàng)、高校、行業(yè)機構和全球粉絲,為三體迷和科幻熱愛者打造的專屬節(jié)日。靈感源于小說中人類首次回復三體文明信號的關鍵情節(jié),如果我們真的收到來自地外文明的訊息,是否應該回答?如果要回答,我們該說些什么?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本次活動正是將這一“宇宙級命題”從書頁搬至現實,活動中所選出的中國網友對外星文明的回應,被創(chuàng)作為十五幅圖像。這些承載了當代年輕人理性思辨、人文情懷和生動的個體經驗的電波拼圖,通過無線電波形式進行發(fā)送,全球無線電愛好者均可接收。
電波信號發(fā)送所采用的慢掃描電視(SSTV)/數字慢掃描電視(SSDV)格式,是業(yè)余無線電與航天領域一種經典的圖像傳輸方式,兼具極客精神與歷史厚度。使用這種專業(yè)而富有情懷的技術傳遞大眾創(chuàng)意,不僅是一場科技與人文的詩意對話,更是一次硬核航天科技與人文想象的創(chuàng)新性融合。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從科幻到現實,一次無線電技術的科普實踐
作為本次"三體日"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明信號征集”活動通過短波、衛(wèi)星無線電發(fā)射相結合的形式,為公眾搭建了一個了解航天科技與無線電知識的實踐平臺。活動不僅通過呈現現實世界中航天科技與無線電技術的應用,激發(fā)起公眾對科學技術的求知欲,更通過豐富的線下實踐讓科普教育落地。
為了讓更多人親身體驗無線電技術的魅力,參與信號發(fā)射的高校還組織了集體信號接收體驗、科普講座及沙龍等活動。在北京郵電大學,學生社團開展了《信號接收實踐與SSTV原理》科普講座;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則由多個學生社團聯合舉辦衛(wèi)星數據接收、射電天文主題沙龍等跨學科交流活動,學生們親手操作設備接收太空信號。這些活動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提升了參與者對航天科技的認知深度與探索熱情,進一步強化了本次活動的科普教育意義。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與此同時,本次活動也促進了不同興趣群體的交流。通過三體宇宙與清華大學業(yè)余電臺、北京郵電大學業(yè)余電臺與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wèi)星團隊的共同傳播,成功連接了各地的科幻愛好者與無線電愛好者,讓跨群體、跨地域的思考分享落地實現。
從《三體》小說中地球與三體兩個文明的首次交匯,到今日網友的創(chuàng)作以無線電形式飛向全球,三體宇宙不斷打破虛構與現實的邊界。三體宇宙希望以更創(chuàng)新的形式,為全球三體粉絲提供科幻與現實交織的多維體驗,更借此搭建起公眾與科技接觸的橋梁,激發(fā)當代青年對人類文明和未來的探索。正如劉慈欣先生隨信號一同發(fā)向星空的寄語:“讓我們繼續(xù)保持對科幻的興趣,對未知的好奇,對生命的熱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沈昭
校對 胡妍璐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