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應是水到渠成,而非投機以求
作者:意 娜
我們正處在一個被數據、流量和熱搜深刻影響的時代。在文藝領域,“爆款”似乎已經從一種結果性的榮譽,演變為一種前置性的目標。打造爆款的呼聲,前所未有地影響著創作的生態與走向。然而,當我們冷靜回望一些由資本與算法合力營造的流量狂歡時,不禁要問:這些爆款,真的代表了人民的真實文化選擇和心聲嗎?
流量的本意,是人氣的數字化呈現,本應映照千百萬觀眾與讀者的興趣與情感共鳴。從這個角度看,它似乎天然地與文藝的人民性相契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23年就曾用“網絡熱詞熱度”來分析“人民文化實踐”。正如《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新時代的《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所反復強調的,文藝必須服務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在數字時代,流量似乎成為最直觀的反饋之一。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正在拉開一道值得警惕的裂隙。
當下的爆款生產,與其說是大眾自言,不如說更像是一份預設的菜單。業內評論普遍指出,如今的創作往往被迫迎合一些固定模式,比如快節奏、高密度、強情節、強刺激、多反轉等。這樣的創作邏輯,逐漸將藝術異化為元素的拼接和套路的堆砌。許多作品從立項之初,便不再追問“我要表達什么”,而是盤算“怎樣才能沖上熱搜”。于是,我們看到一些披著科幻外衣卻缺乏科學與人文思考的故事,本質上仍是打怪升級的重復;也看到一些改編作品,為制造沖突不惜背離原著精神,將“共同成長”的核心主題改為“反目成仇”的狗血劇情,最終引來觀眾和市場的雙重抵制。這種模式看似迎合觀眾,實則低估了觀眾的審美與判斷,消解了作品的思想深度與社會價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流量生成機制,正加劇流量與民意的錯位。人民性不僅包含“為人民所喜愛”的形式,也包含“反映人民生活、表達人民愿望”的內容。然而,在資本和平臺的強勢介入下,“為人民所喜愛”逐漸被“能帶來流量”取而代之。在“有流量就有銷量”的觀念影響下,一些機構不再依靠作品質量與口碑的自然積累,而是將賭注押在作者的粉絲效應,甚至刻意制造噱頭,而作品本身的價值反而被邊緣化。這種本末倒置,使流量不再是民意的真實映照,而更像是一場經過操控的商業游戲。其后果是,IP的長久生命力被透支,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信任被侵蝕。
面對爆款的誘惑,文藝工作者應當如何選擇?或許仍然在于回到創作的本源,堅守初心,堅持創作的主體性。真正的爆款,應當是精品力作水到渠成的結果,而不是投機速成的目標。一部優秀的作品,必然兼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它扎根現實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能觸動人心,啟發思考,因而獲得持久的共鳴。這樣的作品,即便不刻意追逐熱搜,其內在的真誠與力量,也足以穿透喧囂,贏得人民喜愛。反之,那些依賴拼貼與套路的產品,即便曇花一現,也必將因空洞而被遺忘。尤其在今天,當人工智能已經能夠批量生成平庸之作時,人類創作者的價值恰恰在于那些無法被量化、無法被復制的獨創性與深度思維。
因此,我們必須重申對人民性的深刻理解,妥善把握藝術專業性與作品傳播度的關系。堅守藝術追求,不等于孤芳自賞;貼近大眾,也不意味著無底線迎合。真正的人民性,要求創作者深入生活,感受時代的脈動,用專業的藝術手段將其提煉和升華,創作出既有思想厚度又有情感溫度、能夠與廣大人民同頻共振的作品。這需要創作者具備足夠的文化自信和藝術定力,不為短期流量所左右,敢于對“預制菜單”說不。
流量可以是尺子,但不能成為唯一的尺子。在爆款迷思的喧囂中,無論是創作者、評論者,還是整個行業,都需要保持清醒。唯有回歸初心,扎根人民生活,以“傳世”而非“爆款”的標準去雕琢作品,才能真正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才能讓文藝的百花園盛放出屬于人民、并能被時代銘記的花朵。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評論
- 評論加載中...